课程详情
在当今竞争激烈且充满变化的商业环境中,无论是企业还是各类组织,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,进行能力指标构建与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培训迫在眉睫。
1、适应组织变革的需要
• 企业战略转型: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改变商业模式,员工的能力需要重新塑造,培训能帮助员工构建符合新战略的能力体系。
• 组织架构调整:部门合并、职责变更等情况出现后,员工的岗位能力要求也随之改变,培训可助力员工快速适应新的能力要求。
2、提升员工能力的需要
• 员工技能短板:企业在绩效评估或业务操作中发现员工在专业知识、沟通技巧等方面存在普遍不足,需要通过培训明确能力提升方向和路径,如销售团队沟通能力差影响业绩,就需要针对性培训来提升。
• 职业发展需求:员工期望在组织内有上升通道,要求明确不同职级的能力标准和对应的培训课程,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。
3、应对外部竞争的需要
• 行业技术进步:行业内新技术、新方法不断涌现,如制造业中的智能制造技术、金融行业的区块链应用等。企业需要构建新的能力指标和培训体系,让员工掌握前沿技术,保持竞争力。
• 人才市场竞争: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需要企业提供有吸引力的员工发展计划,包括清晰的能力提升路径和优质培训课程,这就需要先进行能力指标和课程体系建设。
掌握能力指标构建的三个维度,能力指标数据收集的三个方法,能力指标提炼及构建的方法,能力指标的定义与分级等
掌握能力指标与培训融合的方向、原则和目标,掌握构建能力指标与培训课程对应关系的三个方法
掌握基于能力指标进行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流程和方法
需求诊断:课前充分沟通,确定培训的需求定位和要求,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
定制课程:结合需求对象的工作场景,设计到培训的过程中
模拟演练: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,用方法和工具,指导进行现场演练
工具落地:方法和工具全程使用,既有理论,还有实践,案例丰富,工作实操性强
企业内训讲师、人力从业人员等
一、如何构建企业的能力指标的体系
1、能力指标构建的目的和意义
2、明晰能力指标构建三个维度
专业知识技能:列举各岗位所需专业理论、实操技能等
通用能力:如沟通能力、团队协作、问题解决能力等
职业素养:涵盖责任心、职业道德、工作态度等
3、能力指标数据收集三个方法
岗位分析:运用问卷调查、访谈、观察法,明确各岗位工作内容、职责、任职资格
对标分析:参考行业标杆企业能力指标,结合自身特色优化
员工反馈:收集员工对工作所需能力看法及自我能力提升期望
4、掌握能力指标提炼及构建方法
初步提炼:从收集信息中提取关键能力要素,形成初步指标库
筛选优化:依据重要性、相关性、可衡量性,筛选关键指标
5、系统构建能力指标定义与分级
指标定义:对每个指标给出清晰、准确内涵与外延界定
能力分级:如初级、中级、高级,明确各层级能力表现标准、行为描述
指标验证:在部分部门或岗位试用,收集反馈调整完善
二、如何使能力指标与培训课程融合
1、融合的基础和方向
对应关系建立:梳理能力指标与培训课程,明确每个指标对应课程模块、学习内容
动态调整机制:随组织发展、业务变化、员工反馈,同步更新能力指标与培训课程,保证两者匹配度
2、融合原则与目标设定
(1)融合原则
战略导向:紧密围绕组织战略目标,确保能力指标与培训课程助力战略落地
以员工为中心:契合员工职业发展需求,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
动态适应:随内外部环境变化,灵活调整融合方式与内容
(2)融合目标
短期:建立清晰对应关系,优化部分课程内容,提升培训针对性
中期:构建完整融合体系,员工能力提升显著,对绩效产生积极影响
长期:助力组织人才优势形成,推动组织可持续发展
3、构建能力指标与培训课程对应关系
(1)能力指标细化拆解
将各能力指标按知识、技能、行为等维度细化成具体要素
为每个要素设定可衡量的标准与等级
(2)课程内容全面梳理
剖析现有课程涵盖的知识点、技能点与培养的素养
明确课程预期达成的学习成果
(3)对应矩阵搭建
以能力指标要素为纵轴,课程为横轴,建立对应矩阵
在矩阵中明确每门课程对哪些能力指标要素有提升作用
三、如何结合能力指标建设培训课程体系
1、培训需求的分析
基于能力差距:对比员工现有能力与指标要求,找差距定培训需求
组织发展需求:结合战略规划、业务拓展方向,确定组织层面培训重点
员工个人发展:参考员工职业规划,满足个性化培训需求
2、课程体系规划
课程分类:分新员工入职、岗位技能提升、管理能力培养、职业素养类等课程
课程层次:基础、进阶、高级课程,对应不同能力水平员工
课程框架搭建:明确各课程模块逻辑关系、先后顺序,形成完整体系
3、课程设计开发
课程目标设定:依据培训需求与课程定位,确定课程具体目标
内容设计:围绕目标,依据对应关系,删减与能力指标无关内容,补充缺失关键内容
教学方法选择:如讲授法、案例分析、角色扮演、在线学习等
教材与资源准备:编写教材、制作课件、准备案例资料等
4、培训课程实施
培训计划制定:明确培训时间、地点、讲师、学员等安排
培训组织:做好培训前通知、场地布置,培训中服务保障、过程管理
培训评估反馈:通过考试、作业、学员反馈、行为观察等评估培训效果,收集意见改进课程
张子斌老师
—战略人力资源与组织人效提升专家
曾任:中化集团(世界500强央企)某化工行业投资项目 人力资源负责人
曾任:华润集团(世界500强央企)旗下华润雪花啤酒(消费品) 人力资源项目负责人
曾任:美的集团(世界500强、中国制造业30强)控股新能源赛道A股上市公司 人力资源总监
曾任: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(全球化工10强、全球医药100强)亚洲投资最大的医药工程项目 人力资源负责人
曾任:MIE能源控股公司(中国民营能源领域10强、石油化工20强) 港股上市(HK1555)公司 人力资源负责人
曾任:力鸿集团 (民企高科技检测赛道10强,煤炭检测全国第一,港股唯一检测公司)港股上市公司HK1586 人力资源总经理
曾任:全经联(中国TOP1新经济产业平台:18条产业赛道,6000家创新企业) 商学院副院长
北大企业家研修班、清华EMBA总裁研修班特聘讲师
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HR协会负责人
北京大学国际MBA,比利时Vlerick商学院(欧洲商学院排名前20)工商管理硕士
【个人简介】
张子斌老师先后工作过世界500强央企、民企,港股上市公司,外资企业,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,行业涉及制造业、能源(石油、化工、煤炭、电力)、新能源(光伏、风电、储能)、医药、消费品、检验检测、新材料、商业航天等方面。操盘过两家民营企业从区域公司到全国布局,到上市以及出海国际化和业务多元化的战略及人力资源全过程。
张子斌老师拥有20多年的企业人力资源体系设计与操盘、组织发展变革、人效提升的实战和培训、咨询经验(其中15年企业人力资源一号位,6年专职商业讲师/咨询顾问;兼职商业讲师10年+),累计培训人员30000+、提供辅导及咨询服务企业100+。
【实战经验】
1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及落地实施---MIE能源控股连续两个三年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操盘,人员规模从500人到6000人,收入从10亿到近百亿。
张子斌老师在2007-2014年担任MIE能源控股人力负责人期间,连续两次组织、设计、实施了公司三年战略,尤其在人力资源战略方面,提出了通过SOT战略人力资源管理(战略-组织-人才)的系统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,保证了公司从一家东北的区域公司到总部搬迁北京,公司上市和出海国际化布局、并购拓展以及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全过程。
期间主导了美世咨询与MIE能源控股的项目合作,开创了民营能源企业与国际咨询公司合作的先河,并主导了ERP系统的落地实施,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落地,提供了有效的保障。任职期内,公司的人员规模实现了从500人到6000人,收入从10亿到近百亿的跨越式成长。
2、人效升级的典范(精益人效项目的顶层设计及实操落地)/出海人力资源体系化建设---力鸿集团三年战略及人效升级项目。企业从500人到3000人(出海业务实操落地-海外市场从10人-1000人的巨变),实现了3年营收3倍增长的行业壮举,人效方面的职工薪酬率指标由45%下降到37%
张子斌老师2015-2020年,在担任力鸿集团战略顾问和人力资源总经理期间,主导了公司战略及人效提升的全过程。一是公司上市后结合资本优势,提出海外并购战略,从单一的煤炭检测业务向石油化工检测多元化业务拓展,集合资本、人力、技术等方面赋能海外业务,三年实现海外业务赶超国内业务,完成战略布局;二是提出“2+X”的多元化战略,利用“平台+合伙人”的模式,突破业务发展瓶颈,实现新领域增长。通过三年战略及人效提升的模式创新,企业进入了国内行业TOP10,并且港股唯一
3、企业的组织变革及人效提升---美的集团收购A股上市公司合康新能后,进行的组织变革项目,取消四级以下架构 36 个,人员优化20%,工商业储能研发团队的引进高端人才30人,研发效能提升40%,人均收入提升50%,为公司转型新能源赛道起到决定作用。
张子斌老师2020-2021年,担任美的集团并购上市公司合康新能后的组织变革项目负责人(HRD职位),操盘合康新能被美的并购后的组织及人效提升工作,包括组织架构完善、人员优化、战略性人才猎取以及各单位年度目标确定,责任制签订及考核方案确定,以及事业群战略承接和分解。按照“3-8 原则”将公司管理架构进行优化,减少管理层级,取消四级以下架构 36 个,人员优化20%。根据绿色能源战略,组织实施行业人才地图建设工作,包括对标公司选择,对标人才类型选择并根据行业聚集效应,提出相关人才的引进方式和合作方式等,尤其工商业储能研发团队的引进高端人才30人,研发效能提升40%,人均收入提升30%,为公司转型新能源赛道起到决定作用。
4、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---某央企集团数字化转型项目中,张子斌老师带队承担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部分。项目落地后,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覆盖率从60%提升至95%,事务性工作耗时减少50%;人才招聘周期缩短35%,关键岗位到岗率提升至90%。人均营收较转型前增长12%,人工成本利润率提升8%。
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数据治理:主导搭建集团统一的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(SaaS+自主研发),覆盖组织架构、薪酬绩效、招聘培训等9大模块,实现全集团6万名员工信息线上化,数据准确率提升至98%,流程审批效率提升60%。
组织效能优化:基于平台数据分析,重构集团四级以下冗余架构,合并职能重叠部门18个,精简编制15%,优化管理成本超5000万元/年;同步建立“人效仪表盘”,实时监控人均产值、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等核心指标。
人才发展体系数字化:针对新能源、高端制造等战略赛道,设计数字化人才画像系统,完成关键岗位的能力建模,精准匹配内外部人才库;通过AI面试、在线测评等技术引入高端技术人才85人,核心研发团队硕士以上学历占比从35%提升至52%。
绩效考核智能化:推行OKR与KPI融合的数字化考核体系,实现目标分解、过程追踪、结果评估全流程在线化,考核周期缩短40%;联动薪酬模块建立“绩效-激励”自动核算机制,激励兑现效率提升70%。
其他课程推荐
培训课程 | 主讲 |
---|---|
DeepSeek助力十倍提效AI工具如何让办公效率原地起飞 | 邱卫刚 |
Deepseek实操应用精品课 | 邱卫刚 |
DeepSeek爆款办公场景实战营 | 邱卫刚 |
AI赋能进阶:构建专属企业与个人的AI机器人超级生产力体系 | 韦志锋 |
新质生产力下的 AI 红利捕捉与实践 | 谢珍宝 |
Al新媒体营销:百倍提升新媒体内容产出效率 | 谢珍宝 |
Al赋能政企数智化转型升级 | 谢珍宝 |
AI赋能企业提质增效 | 谢珍宝 |